首页 > 冷知识 > 正文

张宇钟朝宏/文

从小,家长、老师都对我们说,“做人要诚实”。如果有人说“人人都会撒谎”,你作何感想?我就倍感好奇,他凭什么这么说?如果果真如此,怎么会这样呢?这样真的好吗?该拿谎言怎么办?

这一堆问题,就是一本看似怪诞的小书(不到220页)的主题。书名是《说谎心理学——那些关于人类谎言的有趣思考》,作者伊恩·莱斯利是一位英国人。书的英文名也吸引眼球,直译是“天生骗子——为什么我们离开欺骗就活不下去”!

笔者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很容易就“入坑”了。无论会计报表,还是内部控制,都经常会涉及反舞弊,也就是识别与防范谎言。

是什么:谎言的种类

谎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作者声称,“人人都会撒谎”。小孩子从四岁开始,就会逐渐掌握“读心术”,即理解他人,就会撒谎(见第2章)。在电影《大话王》中,金·凯瑞扮演的律师,到了不撒谎就寸步难行的地步。一度非常流行的香港赌片,大多是靠欺骗。在TED演讲《如何识破谎言》中,还谈到普通人撒谎的频率(可在B站观看)。

谎言可以有多种分类(P12)。其一,谎言有大小之分。自拍中的滤镜,人们已习以为常;但弥天大谎一旦被拆穿,就可能惊天动地。其二,撒谎的方式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或主动与被动两种。“知道但不说”,就是被动的、不作为的。其三,如果采取某种行动也在传递一种混淆视听的信息,那么,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谎言,只是有必要与口头的谎言相区别。比如假装的微笑,伪造的签名。

对于撒谎对涉及的对象的处理方式,笔者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杜撰,即无中生有,做加法。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空城计。会计舞弊中的虚构收入和利润,也是此类。第3章就专门谈虚构类谎言。作者指出,“艺术即可控的谎言”。再怎么“源于生活”的小说,都是虚构的,才能“高于生活”。

二是隐瞒,即化有为无,做减法。比如战争中,为了诱敌深入而佯装战败,为了示弱而增兵减灶,为了便于埋伏而选择在山区作战,都是隐瞒之计。会计实务中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虚增净资产的、向上的,但“藏富”或“装穷”的、向下的盈余管理也就是隐瞒。有时候,知而不言、“看破而不说破”可以是大智若愚。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所说,在喝满月酒的时候,说“这孩子将来会死”,不但大煞风景,还很可能挨揍。这也说明,谎言可以是社交的润滑剂。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有时也没那么糟糕。

三是替换,比如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替换也可以理解为同时进行杜撰(假相)和隐瞒(真相)。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就属于替换。

为什么:谎言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撒谎和骗人?

从宏观的、全人类的层级来看(第1章),撒谎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这类似于动物的藏身、伪装、变色和拟态。而且,欺骗这一行为促进了人类智力的提升,扩大了人群的规模,也促进了合作的演化。谎言是进化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的特性或优势,当然就不必“谈谎色变”。而且,在撒谎和“鉴谎”的张力之下,“恶人自有恶人磨”,很多时候它不会酿成大祸。真正需要小心的,是群体性、从众的谎言,如“皇帝的新衣”。

更现实的视角,是从微观的、单个人的层级来研究谎言。在逻辑上,人类行为的动机是想要追求某种结果。因此,谎言的原因与结果经常是纠缠不清的。但为讨论方便,我们将其分开,先说原因,再谈后果。需要注意,原因通常是描述性的,是相对客观的;而后果则经常涉及功利性、规范性的判断,涉及我们主观上想要什么。

撒谎的原因有多种。援引舞弊的“三角理论”,撒谎的发生率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压力。面对严厉的家长,小孩更倾向于撒谎(P34);刑讯逼供,会催生嫌疑人的虚假供词(P99)。与之相似,在重大利益和巨大诱惑面前,人性的“贪婪”(GONE理论中的G)也会引发谎言。欲治谎,先减压;或者说,无欲则刚。撒谎,又会反过来增加压力。

二是机会。知道一件事的人越多,欺骗的难度就越大。林肯曾经说,“你不能一直愚弄所有人”。独揽大权,更易撒谎或暗箱操作。所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的欺骗,就特别让人痛恨。

三是自我合理化。简言之,内化的道德意识会影响我们的负疚感,也就影响放任与克制水平。克制,意味着自制、自律、自省,而不那么肆无忌惮、厚颜无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对于谎言的立场(第10章),亦即容忍度,是不同的。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中,放纵与节制正是刻画各国文化特征的六个维度之一。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见《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

怎么看:谎言的善与恶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谎言呢?借鉴刑法学中犯罪的构成要件,可以把谎言的道德评价分为主观意图和实际后果两方面。

在意图方面,需要区分故意与过失、有意与无意的撒谎。通常,人们更容易原谅无心之错。更细致地看,精心策划与临时起意相比,似乎更可怕,虽然都是蓄意而为。同样,疏忽也未必值得宽恕。对于本该保持职业怀疑、谨慎、关注的工作,比如侦探、审计、尽调,即便过失也可能是重大责任。另外,某些压力之下的不得已的撒谎,可能被理解和包容。比如,为推掉饭局而谎称有事。

对撒谎意图的另一种区分,是善意与恶意。前者被称为“whitelies”,即第10章的主题。典型的例子,是医护人员对病人本人不治之症的隐瞒。不过,意图是隐性的、难以观察的。比如,前些年股市上出现了“恶意做空”一词。但是,如何将其与善意做空相区别呢?更值得关注的,是谎言的后果。

显然,谎言导致的后果是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是,公元五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一边反对所有的谎言,另一边又对谎言按照可原谅程度划分了八个等级(P194)。简言之,不伤害他人、或者有益于他人的谎言更可原谅。这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谎言可以是有益无害的。道德洁癖并不可取。

有益的谎言,可以分成两种。一是避免负面结果的谎言。比如“门口的凶手”(第10章)。当你让犹太人躲藏在家里,而纳粹向你询问,该不该说实话?二是促进正面结果的谎言。广为人知的安慰剂效应(把糖水谎称为良药而使病情缓解),即是一例。第8、9章谈到了大量此类事例,还涉及麻醉剂、催眠术及萨满的巫术。其底层逻辑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想象、信念和期望能够自我实现。

理论上来说,谎言有利有弊,似乎泾渭分明。但实践中,有时并没有明确界限。比如,为兜售普通商品而大打广告,甚至利用消费者的“价格幻觉”(误以为高价就肯定优质)来促销。即便该商品有用,也为人不齿。因为消费者利益受损。

书中没有细谈谎言的害处,这里略加补充。谎言增加了交易费用。无论撒谎者设局,还是受害者破局,都是利益的纯粹耗损。童叟无欺、诚信待人不但可贵而且高效,《穷查理宝典》中也谈到芒格的类似观点。两面三刀、弄虚作假不但可恨而且麻烦。

怎么办:谎言的识别与应对

面对可能的谎言,需要识别和应对。第4、5章谈的就是识别。简言之,可以从面部表情和言谈两个方面入手。其他文献中,还经常提到肢体语言。识别谎言的原理在于,在加大“认知负荷”时(比如倒叙),撒谎就更难。不过,人们倾向于高估识别谎言的能力。有时候,仅仅因为刻板印象,就自以为找出了撒谎者,正如疑人偷斧。防骗、打假并无宝典,需要经验积累和专门训练。第5章回顾了两代测谎仪的应用情况,提醒我们滥用的风险,比如虚假认罪。测谎仪有一定帮助,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该书的最后一章告诫人们,“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针对“自欺”的应对之策。“要诚实就要对自己的确定性保持怀疑;为错觉保留必要的空间”。如果针对他人,作者虽未提及,但在前文述及谎言的功过时已经暗示,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依靠声誉机制来鉴别撒谎者,即“日久见人心”;需要在交友、招聘时近君子远小人,在炒股时远离那些信息披露遮遮掩掩的公司,采取规避策略;在特定情境下需要保持警惕,即预防策略;需要严于律己,而不用或少用道德标准评判他人。

(作者分别任职于乐山正源会计师事务所、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