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因其敢为世事不平发声、愿为贫苦百姓鸣屈的精神,而被后世封圣,但这已然是他驾鹤仙去五十年之后的事了。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在失意与困顿之间挣扎,终于在48岁那一年辞官入蜀,居浣花溪畔、住草堂茅屋,有足够的时间去领略自然之美,去对平生得失进行冷静的反思。反思即有感悟有收获,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闲居之后,杜甫有了更多精力去观察世界,去发觉生活中的细节,所以创作方向变得更加宽阔,身边的花草动物也变得更有诗意。今天这首诗就是杜甫的即兴之作,他化身为一只花鸭子,写下一首千古趣诗。
《花鸭》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杜甫描绘了一幅“鸭立鸡群”的画面:在一群鸭子中间,有一只毛色独特的花鸭,它身上清净无泥,常常在阶前缓步而行。它的羽毛一枝独秀,黑白层次分明,不同于群鸭。花鸭并没有觉察它已经引起了群鸭的嫉妒,可不要惹得众眼斜视啊!当主人用稻粱喂养你时,千万不要率先出声。
这首诗看似是一出鸭子宫斗剧,但杜甫其实是在借物喻事、借鸭喻人,笔调轻松幽默,但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反思。我们首先来思考,此“花鸭”是真实存在的吗?单从字面意思分析,读者很容易将花鸭理解为毛色不纯的鸭子,但读完全诗材才知并非如此。“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它和其他戏水玩泥的鸭子迥然不同,步伐从容不迫,处处显露着独特的气质。花鸭与群鸭的明显对比,表现了花鸭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不仅如此,它还故意将羽毛侍弄得与众不同,黑白分明,以示区别。
“黑白太分明”,不仅仅是说鸭子的毛色,更是隐喻杜甫自己“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所以说“花鸭”其实就是杜甫自己。不过,鸭子是群居动物,生活中不存在如此个性昂扬者,这一只应当是杜甫想象出来的。“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显然,花鸭这样不合群的行为必定会引起群鸭的注意和嫉妒。“不觉”二字颇有深意,花鸭已然引起猜忌,却丝毫不曾发觉,这是它超脱豁然的表现,也是它引致祸端的原因。杜甫用花鸭隐喻了自己,因为杜甫就吃过这样的亏。
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本来以为要走上仕途正轨,却因为上书营救好友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杜甫当时与花鸭的处境很相似,他显然不明白谗言可畏的道理,所以此处他规劝花鸭,同时也是在规劝自己,需要改改脾气了!“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杜甫进一步劝花鸭:主人给以稻粱吃,为了报恩就不要率先鸣叫了,那样会引起主人的反感。显然,这里的“主人”隐喻唐肃宗,“稻粱”则是指左拾遗,而“先鸣”是指率先为房琯发声。杜甫被贬,即源于“先鸣”。
杜甫这是在反思自己,告诫自己祸从口出的道理,告诫自己莫再“先鸣”,所以才以花鸭做警示。杜甫应该是对营救房琯草率上书之事有所后悔,他想要学着变得更加世故,然而按我们对杜甫的认识,他骨子里流的就是奋不顾身、率性而为的血液,因此改变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杜甫所提出的建议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虽然说不能随心而为,说话办事前要三思后行,甚至是千方算计,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如果你不按照它的方式去生活,那么将会受到它的恶果。时刻自察自警,如果读懂了杜甫的这一良言,必可受用一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