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没有调休,除了祭祖、扫墓、踏青之外,大家还可以趁着假期到各自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参观新的展览。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特别推出“辉煌中轴”的纪念特展;犍陀罗古国是曾存在于历史中的文明古国之一,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这次,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203件文物汇聚于故宫,邀大家一起来欣赏犍陀罗古国深厚的文明;此外,上海龙美术馆特地推出“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展”,让大家一起欣赏明代文人士大夫的优雅笔墨。好展不停,大家快快动起来吧!
●辉煌壮美的北京中轴线
北京首都博物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
●观犍陀罗艺术 赏异域中的文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解读中华文化中的树木
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
●明代士大夫的清雅笔墨
上海龙美术馆「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展」
●在摄影中讲述精彩故事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自我:新纪实摄影」展
1
辉煌壮美的北京中轴线
北京首都博物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
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称中都,这标志着北京第一次成为王朝的首都,是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建设过程中,金中都引入都城中轴线的理念和范式,奠定北京城市格局基础。现今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推出「辉煌中轴」展,汇集17家文博单位的53件(组)文物,通过三个单元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阐述中轴线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壮美中轴」展出16米长的中轴线沙盘,配合立体投影技术,立体展示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全貌。「文化中轴」主要以文物来解读北京中轴线的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及建筑工艺,揭示北京中轴线交融礼乐、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永恒中轴」介绍中轴线近代以来的公众化进程和当代的保护工作。重要展品包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从正阳门箭楼正脊取出来的银质压胜宝盒,以及反映清末延禧宫被毁之前格局的烫样等。展览也将陈列征集到的有关「我在中轴线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增加公众对中轴线及古都北京的深入体验与情感联结。
部分展品
铜坐龙,金中都大安殿遗址出土

样式雷延禧宫烫样,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地点:
北京首都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28日 – 待定 9:00 – 17:00提前1小时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免费,需预约
2
观犍陀罗艺术 赏异域中的文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本次展览是迄今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共汇集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203件(套)文物。展览分为「香遍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解读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犍陀罗古国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阿富汗中部,曾是古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大国」之一。犍陀罗艺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早期(1至3世纪)佛教艺术以灰色片岩雕刻作品为主,佛、菩萨形象具有希腊、罗马雕塑的特征,面部轮廓则体现出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晚期(3世纪中期至5世纪)主要使用石膏造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日趋明显。
本次展出的文物有173件(套)来自巴基斯坦的博物馆,多为考古发掘出土,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不等。展品中既有早期佛菩萨造像、佛传故事浮雕、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作品,也有金银器物和首饰,充分表明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多样性。故宫博物院为本次展览提供了30件(套)藏品,大多是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西藏西部。这些文物对西藏古格王国的金铜造像艺术风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反映了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艺术交流的悠久历史。
部分展品
斜倚河神像,公元前2-前1世纪
佛立像,1-2世纪
展览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16日 – 6月15日 8:30 – 17:003月闭馆时间提前至16:30提前50分钟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免费,需预约
3
解读中华文化中的树木
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
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境内分布的树木种类约有4600种,是全球树木种类第六多的国家。本次展览将呈现超过110件展品,多角度解读中国树木文化,呼吁参观者关注自然生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识木」介绍与树木有关的科学知识,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讲述从古至今人们对树木的应用,例如制造武器、建筑、工具、生活用品和药物等。「崇木」部分探索中华民族对树木的崇尚,呈现与「木」有关的汉字、木刻版画、木雕艺术品、木制乐器等;展览最后一部分「惜木」展示树木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对森林和树木的保护措施。
展览现场
展览地点:
北京自然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21日 – 9月17日 9:00 – 17:00提前1小时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20元,需预约
4
明代士大夫的清雅笔墨
上海龙美术馆「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展」
本展展览将呈现83件(组)龙美术馆收藏的明代书画文物,以此展示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笔墨,并探究他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态度、哲学思想与政治抱负。在展出的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行旅、送别和雅集文化如何体现在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里,也将看到手卷、扇面和册页这些形式如何作为礼物和社交场景,巩固和创造人际关系。书写贯穿于文士阶层的各个生活场景当中,因而士大夫未必擅长丹青,但书法是必修的事业。通过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观者可以了解书写者的内在学识、哲思与道德文章。明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复杂张力不仅是解读明代社会演变的关键线索之一,也是欣赏阅读明代书画的重要入口。展览希冀观者感受视觉审美冲击之余,也结合历史背景,探索士大夫们在作品表达的政治观念或理想。展览汇集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代表性流派与画家的创作,重要展品包括吴伟《柳荫炊钓图》、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记》、仇英《人物图卷》及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等。
部分展品
《兰亭修禊图并记》局部,文徵明,1557年
《人物图卷》局部,仇英
《仿米芾》,祝允明,1520年
展览地点:
上海龙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25日 – 6月18日 10:00 – 17:30
提前1小时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280元,需预约
5
在摄影中讲述精彩故事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自我:新纪实摄影」展
本次展览聚焦5位中国青年摄影师——陈荣辉、廖逸君、马海伦、许海峰和张博原,通过他们创作的46件作品,带领观众重新思考「纪实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定义和用法。「纪实摄影」指「一种以直接、准确呈现人物、地点、物体和事件为主要诉求的表达方式,常常用在新闻报道中。」而策展方认为,「纪实摄影」这个词组本身就有失考量,因为摄影都是现实的记录,摄影师在镜头里观察着周围的世界,这个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取景器里截取的总是现实的一角。同时,纪实摄影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历,这在许海峰和张博原的作品中得到了反馈。
用于新闻报道的摄影会强调客观,而艺术领域的摄影侧重画面中真情实感的流露,策展方认为可将之理解为「自我的客观」。以廖逸君、陈荣辉和马海伦的肖像作品为例,通过拍摄对象的情绪,时代的特性,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得到了表达。5位摄影师的共同之处还在于,他们的想法都在一系列相连但又独立的画面中展开,这种方式区别于强调时效性的传统新闻摄影,而接近小说的叙事手法——摄影师用视觉语言,逐场景、逐角色地构建了一个可能的故事,让观众在故事中与他们感同身受。因而在此次展览中,「纪实摄影」也可以理解为「用一幅幅作品将故事面面俱到地做了呈现」。
部分展品
《蓝女士镜子》,《未见过的电影剧照》系列作品,廖逸君,2008年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许海峰,1994-2005年
《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系列作品,马海伦,2021年
展览地点: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8日 – 7月29日 10:30 – 17:30提前30分钟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40元,需预约
责编丨校对丨李涵
美编丨大姗
审核丨晴子子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