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能就是古人对马的分类之详细了……
驳(bó):毛色不纯的马。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g):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驓(céng):膝下白色的马。
驠(yàn):屁股毛色白的马。
騴(yàn):尾根白色的马。
駺(láng):白尾马。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驒(tuó):有白色鳞状斑纹的青马。
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骃(yīn):浅黑杂白的马。
駂(bǎo):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駩(quán):黑嘴白毛的马。
駯(zhū):黑嘴的马。
驙(zhān):脊背黑色的白马。
骆(luò):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駹(máng):面、额为白色的黑马。
驈(yù):股间白色的黑马。
騽(xí):背脊黄色的黑马。
驔(diàn):黄色脊毛的黑马。
騩(guī):毛浅黑色的马。
駽(xuān):青黑色的马。亦称“铁青马”。
騥(róu):多鬃的青黑色马。
骐(qí):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驖(tiě):赤黑色的马。
骊(lí):纯黑色的马。
騢(xiá):毛色赤白相杂的马。
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
骅(huá):赤色的骏马。
骝(liú):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騝(qián):黄脊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骍(xīng):赤色的马。
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亦称“桃花马”。
骠(biāo):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騧(guā):黑嘴的黄马。
騟(yú):紫色马。
馼(wén):红鬃、白身、黄眼的马。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g):八尺高的马。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
谢谢大家的赞啊哈哈~
字义解释是来自《新华字典》,《新华字典》中给出一字多解的基本以《说文解字》为准,为什么不以《尔雅》为准,因为《尔雅》没有电子词典不好查( ・ㅂ・) ̑̑
不是专业人士,就是觉得好玩整理出来,有错漏欢迎评论区指正(づ。◕‿‿◕。)づ
=================
谢谢评论区
的补充:
驳,如马,倨牙,食虎豹。——《尔雅·释畜》
驳也指传说中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
谢谢评论区
的指正:
关于“騑”的意思,“三岁马”估计是对“騑,驂馬也”的误解,驂不是三岁的意思,是两边的马的意思,也就是辅助的意思;据郝懿行先生考证,与騑同源的词有扉(左右两边的门)、棐(辅助弓的器具)。
又查了一下,三岁马的说法是出自《本草纲目》:【马三岁曰騑。】
更早版本的记载有《续汉书·舆服志》注:【马在中曰服,在外曰騑。騑亦名骖。】
翻译一下就是:古代驾车的马,在中间的叫服,在两旁的叫騑,也叫骖。
《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也是此用法。
=================
谢谢评论区
的补充:
雒(luò):白鬣的黑马。
以及看到好几位旁友都在纠结乌骓马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在这里提供清人程穆衡的一个推测:
【《尔雅》释马,仓白杂色毛曰骓。《史记项羽本记》骏马名骓,亦是仓白色马。若马纯黑,自名为骊。而许本《说文》以为仓黑杂文,于是有乌骓之名。后人咏项羽事,亦动云乌骓矣。】
翻译一下就是说: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解释“骓”是苍白杂色毛的马。《项羽本纪》里面原话是【骏马名骓】,就是指苍白色的马,因为如果是纯黑色的马就会叫它“骊”了。然而《说文》里面记载成了“骓”是苍黑杂毛的马,所以就把骓叫“乌骓”了,然后后人说到项羽也开始说“乌骓”。
综上所述,程穆衡的观点是乌骓本来是苍白色的马,后来被误传为黑色的马。
=================
谢谢评论区
的补充:
“雒”和“骆”应该是一样的,据刘钧杰,这个词还有几个同源词: (《集韵》:鸟之白也),鹭(《诗传》:鹭,白鸟也),駺(《玉篇》:马尾白); 、骆(雒)、鹭与駺是铎阳对转。
《经典释文》:【雒音洛,本作骆。】
感觉这俩一个黑身白鬣,一个白身黑鬣,总之就是黑白相间的马……
可能这就是斑马吧(大雾
事实上造这字的时候中国并没有斑马,那时候斑马在非洲(。・・)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