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七个凤凰单丛冷知识,99%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Helen
各位茶友,也许你很喜欢凤凰单丛,对它也有不少了解,但我敢保证,有关它的一些冷知识,你知道得并不彻底。不信?看看以下七条,你晓得几条。
其中一些我们过往的文章也略有涉及,经常关注我们的朋友,是时候检验一下学习效果了!
(一)是“凤凰单丛”而不是“凤凰单枞”
从古至今,这款茶一直写作“凤凰单丛”。
按邱陶瑞编著的《潮州茶叶》所述,凤凰单丛是凤凰水仙群体中众多优异单株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单丛”就是“单株”的意思。凤凰单丛的各个单株品质上独具一格,因而历代茶人对其采用单株采摘、单株制造、单株储藏、单株销售的生产加工模式。如此,“单丛”指的便是一棵茶树上的茶叶聚集。
至于“凤凰单枞”这一误用是什么时候出现和流行的,如今难以考证。或许是因为“丛”与“枞”读音相近,而人们又因其“木”字部首,想当然地以为它与茶树关联更密切。
实际上,“枞”的含义跟凤凰单丛的采摘、制造、储藏、销售乃至品饮是毫无关联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丛”和“枞”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丛”和“枞”的解释
(二)凤凰单丛有各种奇特的品种名称
凤凰单丛有两百多个品种,其中许多品种的名称怪得不得了,令人费解。所以,如果你想把这两百多个品种的名称全部牢记在心,要花不少时间。
下面参照叶汉钟、黄柏梓编著的《凤凰单丛》的分类,给各位列举几款。
有以茶树所在地命名的:乌岽茶、狮头黄桔香、中坪芝兰、陂头芝兰、太子岩下、石骨仔、水路、岩上珍等。
有以季节、气候命名的:清明茶、俗雨仔、立夏芝兰、秋仔、雪茶等。
有以树的形状命名的:大丛茶、望天茶、香茶仔、团树、鸡笼、娘仔伞、大草棚、草坪仔等。
有以成茶的外形特征命名的:大骨杠、大蝴蜞、丝线茶、面线茶、蛤股捞等。
有以中华民族文化具体内容命名的:八仙过海、海底捞针、老仙翁、兄弟茶、似八仙等。
(三)“塌堀后”是一种茶
如果没人解释,你想破脑袋也未必想得出“塌堀后”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刚开始接触茶,恐怕更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一种茶,是凤凰单丛的一种。
这棵单株生长在凤凰镇境内海拔700多米的凤西丹湖村,生长在山间的一个塌堀后面。于是,人们便以它的生长位置为其命名,有叫“塌堀后”的,也有叫“凹堀后”的,还有“凹富后”“塌富后”“托富后”“塌堀垢”等称呼,有谐音,有方言。
最终,定了一个相对好听的名字——“凹富后”。
▲凹富后
(四)居然用鸭屎来形容一种香型
鸭屎还能跟香气联系在一起?在凤凰单丛的语境里,可以。
关于鸭屎香的由来,说法众多,其中之一还真是跟鸭屎有几分联系。
据说,鸭屎香本是祖传名丛,由茶农魏氏从乌岽山引进,种在鸭屎土(黄土壌)茶园里。当时乡人评价茶香浓郁有韵味,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魏氏怕被人偷去,便取了个俗名,称“鸭屎香”。后来,有人想办法获得了它的茶穗,进行插枝、嫁枝,茶苗在凤凰地区扩种,“鸭屎香”的名号便传开了。
2014年,凤凰单丛茶专家认为其香型近似凤凰山上野生的金银花,于是为它正式更名为“银花香”。但是,大家早已习惯了“鸭屎香”这个名字,觉得它更亲切好记,“银花香”便少有人用了。
(五)宋种有很多别称
宋种生长于乌岽李仔坪村,是南宋末年村民李氏几经选育后流传下来的。这株茶树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不同名字。
起初,因为叶形宛如团树的叶子,被称为“团树叶”。
后来,经过茶农的精心培育,叶形比同类茶树大,改称为“大叶香”。
1946年,因为它的生长环境特殊,一位侨商在出售这款茶时为其取名“岩上珍”。
1956年,在乌岽村合作社的精心制作下,它的鲜叶做成的茶有着黄栀花香味,于是更名为“黄栀香”。
1958年,凤凰公社制茶四大能手带这款茶去武夷山交流时,用的名字是“宋种单丛茶”。
1959年,大跃进时期,它成为李仔坪村民兵连高产试验茶,称为“丰产茶”。
1969年,因“文革”之风,改称为“东方红”。
1980年,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它的名称恢复为“宋种单丛茶”,简称“宋茶”。
1990年,因树龄高、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它被世人称为“老茶王”。
除上述之外,它还有“宋种一号”“宋种东方红”等称号。
▲宋种一号
(六)原来宋种不止一棵
宋种有很多棵,而且香型不一。
黄柏梓在《中国凤凰茶》中说,冠以“宋种”之名,须同时考虑树龄和茶质因素。
目前总共有五株茶树及其后代可以称为“宋种”,分别是:宋种黄枝香、宋种黄茶香、宋种芝兰香、宋种蜜兰香、大庵宋种(宋种仔)。
由于宋种黄枝香的发展较好,民间也默认狭义的“宋种”指的是宋种黄枝香品系。上一条冷知识介绍的宋种便是这一品系。
(七)凤凰单丛始于黄茶
明末清初,潮州出现了用做青法炒制的黄茶(做青、炒青),称为“凤山茶”。这是潮州乌龙的创始,也是单丛茶制茶工艺雏形期的开始。
清代,凤凰茶的种植加工技术逐渐完善,凤山黄茶用炒焙法(做青、炒青、烘焙),发展为凤凰水仙茶。
光绪至民国时期,成熟的单株培育工艺和完善的单丛茶制作工艺(晒青、晾青、碰青、炒青、揉捻、烘焙)已基本形成,凤凰单丛享誉全国,继而远销海外。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黄茶”并非六大茶类之一的黄茶。之所以称为“黄茶”,可能是炒焙工艺导致绿茶泛黄,或者品种原因致使绿茶外观微黄。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