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知识 > 正文

如厕,出恭,解手,方便,洗手,更衣,登东,嗯嗯……

不管叫什么吧,总之是古往今来最为“接地气”的一种历史。

古人有哪些“如厕”方面的趣闻?

如厕倒霉蛋

话说有一年晋景公生病,巫师对他说:“您恐怕活不到吃新麦子的时候了。”晋景公大怒,将巫师拖出去斩了,说:“我肯定能活到麦子成熟,但你却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后来,麦子成熟了,晋景公赶忙让人做了一碗呈上来,心想:还说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我现在就吃!他正准备吃时,突然感到一阵腹痛,只好连忙跑去如厕,却没想到……《左传》中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如厕讲究人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是出了名的洁癖。他的“香厕”是在一座空中楼阁上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并且,有仆人在下面守候,随时更换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鹅毛,以保证厕所环境整洁,气味芬芳。

如厕读书人

现代人不带手机上什么厕所?文人不带纸笔如什么厕?曾写出《三都赋》导致一时间“洛阳纸贵”的晋代大文豪左思,据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溷”,即圈厕,也就是说左思连上厕所都带着纸笔写作。

编修《册府元龟》的北宋文人钱惟演,说自己“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欧阳修也曾称读书的最佳处是“枕上、厕上、马上”。

如厕有钱人

古代著名富豪石崇家的厕所堪称富丽堂皇。《晋书》记载:“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厕所里预备了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香料,还有十几个华服侍女服侍。每次方便完,都会帮换上一身新衣。

据说曾有客人在他家里误入一间小屋,看到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帷幕和手持锦香囊的侍女,还以为冒犯了石崇的卧室。

在宫里……如厕

《世说新语》记载,王敦被召为驸马后在宫里如厕,看见漆箱里放着干枣,他不知道这是堵鼻用的,直接把枣子吃了。后来侍女端出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他又将澡豆冲水中喝了。成语“澡豆为饭”就来源于此,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的窘态。

《南唐书》中还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和周皇后为了表达礼佛虔诚,竟然亲自为僧人制作竹片厕筹。“后主与周后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修治。”意思是亲自削挖完厕筹之后,还要在脸颊上试试够不够光滑,如果有刺,则继续打磨。

《旧京散记》里载,慈禧的厕所由上好的檀香木制作,坐凳靠背都包有软衬,厕桶里放有香粉除味。整体的造型是一条栩栩如生的大壁虎,壁虎的眼睛嵌以红宝石,兼顾了奢华与舒适。

一手交钱,一手交手纸

在清代,公厕就很常见了,并且出现了收费厕所。

《燕京杂记》记载,当时“北京的公共厕所,入厕者必须交钱”,“入者必酬一钱”,交钱才能入内,并可拿到两片手纸。

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私人开公厕的现象。为了揽生意,厕主往往在厕外张贴大幅吸引人的布画,竖广告牌,上书“洁净毛(茅)房”。厕所里还会摆上小说等书籍,供如厕者阅读,争取“回头客”。

古人的如厕冷知识,哪一条震惊了你?

在笑声中回望过去,我们不仅感叹于先人的机智与幽默,更感慨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迁。

◎本文来源“央博”,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