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知识 > 正文

  昆曲诞生于600多年前,被称为“百戏之祖”,虽历经几百年,但如今仍魅力不减,这是一代又一代的昆曲名家在热爱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的结果,魏春荣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小学艺,32岁便斩获了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曾赴联合国进行昆曲演出,被联合国干事赞誉为“最美东方女人”。与昆曲相伴四十余年,她在演出中展现昆曲悠扬之美,在传承中推广昆曲的传统魅力。本期《为你喝彩》将带您了解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魏春荣的故事。

  千锤百炼,成就昆曲名家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里写下的唯美句子,也是杜丽娘扮演者魏春荣对待昆曲艺术的至深情结。

  魏春荣10岁进入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学习,由此便开始了她的昆曲艺术之路。昆曲的学习和训练并不轻松,因为昆曲基本功讲究腿的拉伸柔韧性,而魏春荣的腿偏长,并且腰腿的筋比较硬,压腿、搬腿、踢腿这些动作对于她来说都异常困难,每次训练对她来说无疑都是痛苦万分。

  这样痛苦且枯燥的训练也曾让她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最终她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逐渐被昆曲的魅力深深吸引。她说:“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爱上了昆曲,喜欢舞台,且越爱越深沉。”

  功夫不负苦心人,刻苦的训练也练就了她坚实的表演功底。2003年,魏春荣凭借《水浒记·活捉》、《孽海记·思凡》和《铁冠图·刺虎》三出戏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这是无数戏曲演员一生都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她那时才32岁。

  亮相世界舞台,打破昆曲困境

  魏春荣年少时便获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然而她的艺术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88年,她从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毕业,而此时流行文化日新月异,传统戏曲普遍遭受冷遇,昆曲也不例外。一场昆曲演出,台下观众只有寥寥几人,甚至比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还要少,几乎无人欣赏,也无人喝彩。

  这样艰难的现实困境没有打消她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她始终坚守在舞台上。直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魏春荣和同事一起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展演。这一次演出让她终生难忘,不仅是因为演出结束后台下热烈的掌声,更是因为昆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收获了世界的认可和赞扬。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在演艺生涯中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次在联合国的惊艳亮相收获了国人的关注,给昆曲带来了无限生机,沉寂已久的昆曲终于枯木发荣,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魏春荣的事业也随之收获了硕果累累。

  致力传承,让昆曲焕发新生

  毕业时候的困境让魏春荣深知昆曲演员的命运与昆曲发展息息相关,于是她把传承和发展昆曲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她尽心竭力用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耐心教导每一位年轻演员,为昆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课堂上,她会尽量让氛围保持轻松欢快,并逐字逐句、掰开揉碎地为学生讲解分析,引导好学的年轻演员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讨论,进一步领悟昆曲的魅力。另一方面,她积极寻找昆曲与流行文化的契合点,让昆曲海纳百川,实现创新性发展,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对昆曲进行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昆曲、爱上昆曲。

  “昆曲就像是一朵幽兰,不骄不躁,就是静静地在那里。进到这个百花园中你可能被更多艳丽的花花草草所吸引,但是你的目光肯定最终会落在它的身上。”魏春荣用“幽兰”来形容昆曲,而她本人也如幽兰一般淡泊悠远,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昆曲的舞台上,用坚守诠释了对昆曲的热爱。3月29日21:52,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和昆曲名家魏春荣一起感受昆曲魅力。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