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一部“不知道看什么就看它”的综艺。这些综艺大多连载数年,内容特色鲜明,有成熟的主持班底和制作团队。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档日本综艺——《月曜夜未央》。《月曜夜未央》以搞笑的素人采访著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日本地区冷知识,因此广受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中国观众的喜爱。它于2012年开播,至今已经过去十余年,很多观众都看了三年、五年甚至更久。
节目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奇葩素人,讲述平民故事,是很多人爱看的原因之一。在《月曜夜未央》的镜头下,没有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无趣的,正如观众褶子酱所说,《月曜夜未央》(以下简称《月曜》)最大的魅力,是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神经病,看多了很治愈的,就算很惨也很有趣。”
1.
神经病大联盟
很少有一个节目,像《月曜》一样盛产“神经病”。这里的“神经病”并不是贬义词,相反,它是对一个人有趣程度的形容,能让人大呼神经病的素人嘉宾,一定有着过人之处。
《月曜》节目组擅长挖掘日本各地的神奇素人,好几位上了节目的嘉宾都给观众留下了震撼的印象,乃至成为节目的标志之一。
首先要介绍珍宝馆馆长。珍宝馆是位于日本群马的一家性博物馆,里面充满了上电视需要被打码的展品。珍宝馆馆长是一位中年女性,艺名同样需要打码,平时会带领客人参观。她大胆豪放的讲解风格让珍宝馆大受欢迎,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两千名游客,无疑是日渐衰落的性博物馆行业中的佼佼者。
馆长阿姨自知在日本社会公开谈论性是低俗下流的,但面对节目组的采访,她说,“把这份下流,用语言转换成快乐,这份快乐的回忆是不会被磨灭的,让客人觉得珍宝馆是很有趣的。”馆长阿姨靠一己之力把珍宝馆打造成知名景点,在《月曜》播出后,更是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名场面之一。
珍宝馆探访播出了几年后,《月曜》节目组还会收到观众对珍宝馆经营状况的关心,甚至还能在街头采访中遇到专门去珍宝馆打卡的路人。
《月曜》被喜爱的原因之一包括盛产荤段子,很多中国观众还表示能从中学到教科书上没有的日语单词,从这一层面来说,珍宝馆馆长起到了重要的日本文化教育意义。
另一位呼声很高的《月曜》人物,是靠优惠券生活的桐谷先生。桐谷先生最初登场时,以极致的理财方法震撼全场——通过购买不同的股票,成为不同公司的股东,桐谷先生每年会得到种类丰富的优惠券和赠品,他的大部分生活开销和日常活动就建立在这些优惠上。
吃饭、健身、看电影,这些优惠券桐谷先生全都有。桐谷先生认为,虽然买股票会跌,但能用上公司给的优惠券,就感觉弥补了损失。他的钱包里没有纸币,而是一沓厚厚的优惠券,而他为了使用优惠券,骑着赠送的自行车驰骋于大街小巷的模样,成为了《月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节目播出后的九年间,《月曜》节目组一直和桐谷先生保持着联系,隔一段时间会跟拍他的近况。在2022年的新年特辑中,节目组又和桐谷先生见面,并帮他完成了祛斑和定制假发的新年愿望。
72岁的桐谷依旧保持着靠优惠券生活的习惯,家里虽然非常杂乱,但还顽强地活着。步入老年的他戴着高科技假发,骑车驰骋在日本街道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松弛感,仿佛世间的一切内卷、内耗都与他无关,他的生活目的就是及时用完优惠券。正如观众盒盒所说,“桐谷先生骑着自行车如风一般奔走在街道上用掉优惠券的样子,他的速度已经甩掉了生活,甩掉了世界”。
桐谷先生是《月曜》的老红人,此后节目组也一直在挖掘新的神奇素人。近年来人气与桐谷先生相当的《月曜》红人,当属“音乐结”姐姐。
“音乐结”姐姐的本名是奥野爱央衣,节目组与她初见于夜晚的涩谷街道上。在当时的采访闲聊中,她有大舌头念不出准确的日语“音乐节(フェス)”,只能念出“音乐结(フェフ)”,因此被节目组亲切地称为“音乐结”姐姐。
因为对她的大舌头很感兴趣,节目组从此与“音乐结”姐姐和她的好友多田保持着联系。“音乐结”姐姐是一名豪爽又憨厚的女士,镜头前的她从不试图掩饰自己粗糙的一面。如果说桐谷先生的代表画面是骑着自行车飞驰东京,“音乐结”姐姐的代表画面则是她和好姐妹坐在路边喝啤酒、拍打肚子、抽着烟吐槽人生。
因为梦想成为一名拳击手,《月曜》为“音乐结”姐姐开设了“通往职业拳击手之路”企划,每隔一段时间与观众相见。
“音乐结”姐姐非常勤奋,在日本疫情严重的时候也坚持去拳馆训练,但是苦练数月不代表就会成功。事实上,“音乐结”姐姐头几次参加业余比赛都输得一塌糊涂,她还曾因被初中生碾压而独自痛哭一小时。但就算总是输掉比赛,“音乐结”姐姐的打拳之路依旧是观众最爱看的企划之一,人们大概是被她努力改变人生状态的态度所打动。
在长达两年的追踪里,“音乐结”姐姐的体态和气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还是喜欢抽烟,说起话来有时还是很像大叔,但节目组和观众都为她的成长感到欣喜。每隔一段时间在节目中看到她打拳,就像收到一位远方好友的音讯般亲切。而最近的《月曜》感刚刚播出了“音乐结”姐姐到泰国拜师特训的片段,她也终于在此次特训期间,打赢了一场比赛。
在“音乐结”姐姐的故事里,获得成功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认真努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就像主持人村上信五在一期节目的结尾中说的,“这不是个超棒的纪录片吗?”
桐谷先生、珍宝馆馆长和“音乐结”姐姐只是《月曜》的冰山三角,还有更多惊奇的素人穿梭于这个节目,以独树一帜和生活观念给观众带来心灵深处的震颤。
不过话说回来,搞笑的同时不带有优越感不是件简单的事,尽管《月曜》为了节目效果,在展现这些神奇素人时带有一定程度的猎奇视角,但总体保持着尊敬的态度。
作为观众,你不会给这些人打上好或坏、正常或不正常的标签。他们就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人,只不过过着一种大部分人没想象过的生活。就像观众繁星星所说,“只是人间观察,并不评价”。
不予评价,是当下最匮乏的社会相处模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争吵和撕扯的互联网世界,任何人的任何特点都可能在这个场域被放大并评判,但《月曜》却是一个例外空间。节目镜头下的很多素人嘉宾其实有着各自的缺点,甚至有可以引起争议的行为,但节目受众似乎会默契地放下很多价值评判,仅仅关注人本身。这得益于节目组朴实的观察者视角——不哗众取宠,不居高临下。
在《月曜》里,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欣赏他人的奇怪与不入流,如此活着,本就是趣事一桩。
2.
冷知识大集合
神经病大集结无疑是《月曜》长寿的原因之一,那些光怪陆离的人生总能让人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而节目的另一个拿手项目,是提供关于日本的各种新奇冷知识。
如前文提及,《月曜》是很多中国观众的非官方日语教材,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上不了台面但知道了会很受益的单词。比如“おっぱい”(胸部,常被字幕组音译为“欧派”)、“うんこ”(便便)、“ちんこ”(男性生殖器官)、“下ネタ”(低俗笑话),还有更多单词在此不多赘述。
除了冷门单词传播,《月曜》还很善于挑起不同地域间的小纷争,俗称开地图炮。节目组的做法通常是先收集一些带有地域刻板印象的问题,然后进行实地探访。在略带挑衅的问题面前,日本各地居民的真实反应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日本社会百景图。
先来讲讲著名的“东京23区调查”(节目播出于2015年,采用的数据为当时的数据)。节目组原本的企划意图是调查东京各个区的特色,比如丰岛区是可能消失的地方;北区是一个大家都搞不清楚具体在哪儿的区;足立区的人普遍很善良。轮到世田谷区时,一位打扮精致的女士说“我们是rich people”,并附上略微浮夸的大笑,一举缔造了又一个《月曜》名场面。
因为这个调查反响火热,节目组又推出了第二弹。这次,节目组带着世田谷区女士的“rich people”宣言询问了东京其他富人区居民,一位来自港区的女士回应到,“世田谷区有种乡下的感觉。我可不会说那种话呢。”
这番隔空交锋将“rich people”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节目组为此还调查了两区的居民平均年收入,结果是港区以757万日元打败了649万日元的世田谷区。
然而,节目组发现真正的第一富人区并非上述两区,而是千代田区。千代田位于东京市中心,驻扎着很多重要政府机构。此外,千代田区的人口只有约5万人,是23区中最少的区,但在千代田区的街道上随便采访几位路人,都发现他们的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是名副其实的遍地有钱人。
当然,《月曜》不会放过日本另一座名胜城市:京都。如果从地图炮的角度来调侃,很多京都人都有一种迷之自信,对这座古都有着浓厚的自豪感。
此前《月曜》就报道了京都和滋贺两地关于琵琶湖水的纷争。引起纷争的契机是有一款京都自来水广受欢迎,但滋贺居民认为,那是京都人用了滋贺琵琶湖的水,所以才好喝。面对这一观点,京都人表示,就算是滋贺的水也是因为有“京都”作为品牌才会大受欢迎。更有京都人说,要不是我们付费帮滋贺喝琵琶湖的水,水早就溢出来了。
众所周知,作为旅游城市的京都在世界享有很好的声誉,本着唱反调的精神,《月曜》还做了一期“京都就那么好吗?”特辑。
与滋贺的对峙一样,这期特辑开头就充满硝烟。一位京都姑娘在街访中表示,不希望京都变成大阪的样子,得知该想法的大阪大哥则说,他爸爸告诉他京都全是讨厌的人。因为外界对京都抱有诸多幻想,认为它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门面和守护者,节目组还专门调查了京都人的消费习惯,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京都的面包购入量、咖啡消费量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包括京都人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京都有最多名胜古迹,但实际上,京都的寺庙数量仅排全日本第五位,神社数量更是排到全日本第十八位。被告知这一消息的京都路人大惊失色,无法接受自己最鄙视的滋贺竟然比京都拥有更多寺庙。
除了东京和京都,《月曜》还做了各式各样的城市问题调查,比如关东和关西的大战、如何用一句话惹毛某地的人等等。这种对离谱现象进行一本正经的探究的行为,是节目最大的乐趣所在。看人吵架的同时还顺便知道了很多神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这些城市企划包含了很多刻板印象,但是日本各地居民之间的隔空吵架,恰恰呈现了日本人有趣活泼的一面。因为真实的人类,就是充满傲慢和偏见的啊。
3.
日本社会观察录
前不久,看理想发出了一份面向中国《月曜》观众的问卷,在收集回来的回答中,很多人都提到喜欢《月曜》的真实。观众ains说,喜欢“真实日本人的精神状态,或者说真实人类的精神状态,喜欢这种荒诞人生的感觉”,另一位观众泠十七更是表示,《月曜》让她觉得自己活着。
的确,《月曜》中的普通日本人是不同于外国人的固有印象的。在外界看来,日本是一个非常礼貌、克制且压抑的民族,许多日本社会的著作如《日本之镜》《低欲社会》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月曜》中的日本素人却常常口出狂言,放飞自我,展现出大型社会研究之下,普通人具体而生动的一面。
比如有路人小姐姐会分享自己管理愤怒的秘诀,就是在内心将惹自己生气的人暴打一顿;还有当过扭蛋机工作人员的小哥分享关于扭蛋机的秘密,即可以从机器展示窗的最下面隐隐看到下一个被扭到的蛋是什么颜色;节目组还采访过一位老太太,她表示自己最引以为豪的事是烦人的丈夫终于死了,现在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
正是这些细碎的生活感想让观众共情,因为屏幕内外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平凡人,有着相似的烦恼,相似的快乐,以及差不多糟糕但勉强值得一活的人生。
我们的影视市场中不乏设计痕迹严重的综艺,它们要么在营造一种虚幻的生活,要么推崇某些过于圆滑的价值观,但生活不能总是泡在滤镜里。包装过厚的节目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欲望,以至于忽视自己生活中值得庆祝的部分。
在一个讲求流量和影响力并把一切包装过度的娱乐时代,作为素人综艺的《月曜》之所以备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不试图塑造或推崇任何一种生活。它只是把镜头带到街道上去,真正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节奏。而就像任何人都可以走到大街上一样,任何奇怪的人出现在节目中都能被接纳,因为再奇怪的人,在大街小巷的背景下,也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
《月曜》是随机的,亦是包容的。在原子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素人节目未尝不是一种粘合剂,它提醒着我们人类的多样性,以及互相理解的可能性。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东京八平米》,讲述自己在一间八平米的小房间里重建在地生活的经历。她在序言中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月曜》就像一个百宝箱,收藏着形形色色日本人的“八平米”。无论是多么奇怪的边缘人,多么无厘头的生活,《月曜》都会平等地呈现每一种奇怪,主持人松子和村上信五也会平等地吐槽每一种奇怪。
相信若干年过后,《月曜》一定是绝佳的日本社会观察录,那些普通人的观点和表达、那些鲜活的庶民生活,有着正经社会著作难以囊括的真诚和魅力。
感谢有这么个地方,应援普通人朴素又荒诞的一生。
参考资料:
1.@生草字幕组、@日本沙雕日常 翻译的《月曜夜未央》
2.看理想《月曜》观众问卷
感谢所有填写问卷的读者!
撰文: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月曜夜未央》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