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沙尘暴就没有黄土高原,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华北平原。沙尘暴是自然界的系统循环,它不可能被消灭。而且沙尘暴不全是坏处,它可以给海洋生物提供钙质。”
五一假期第一天,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主任、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的一番话刷新了在场听众的认知。不过,屈建军同时提醒,地球荒漠化导致的沙尘暴频次提高值得人类警醒,并应采取相关行动。一场深入浅出的公益沙龙,拉开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2023年“一亿棵梭梭”春种活动的序幕。
今年春天,接二连三的“吃土”经历让许多人对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有了切肤之痛,也试图寻找问题的根源。随着五一假期的来临,来自各地全国的200多名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捐赠人代表和社会公众选择了在腾格里沙漠踏上知行合一的治沙之旅。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难题。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1%。
与2014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37880平方公里、3335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分别为7576平方公里、6670平方公里。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四个监测期保持了“双缩减”。
过去十年的成绩单上也有阿拉善SEE的一份功劳。
“一亿棵梭梭”2023春种启动仪式。过去十年,该项目已累计种植沙生植物8000多万棵,恢复荒漠植被170多万亩。
2004年,刘晓光会长带领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践行社会责任,投身环保公益事业。荒漠化防治项目,是阿拉善SEE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关注和付诸行动的议题。2014年,阿拉善SEE正式启动“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并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截至目前,一亿棵梭梭项目累计种植沙生植物8000多万棵,恢复荒漠植被170多万亩。2023年,项目还将种植225万棵包括梭梭在内的沙生植物。同时,通过嫁接肉苁蓉、发展林下经济,提升牧民的生计,“一亿棵梭梭”项目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公益项目。
但是现实依然严峻,近年来频发的沙尘暴也再次提醒人们,环境治理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还需不断努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一亿棵梭梭”2023春种现场。今年,该项目还将种植225万棵包括梭梭在内的沙生植物。
一亿棵梭梭项目,为当地生态改善带了积极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监测评估等经验,总结和提炼出了一套基于“社会组织+社区+政府”的荒漠化防治的工作思路和模式,这些都将为一亿棵梭梭项目走出阿拉善,向更多的荒漠化防治区域开展项目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一亿棵梭梭项目在阿拉善的十年是成功的,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荒漠化地区需要一亿棵梭梭项目,我们将继续围绕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将成功的项目模式向外输送,更好的服务于荒漠化防治工作。”春种活动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周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